个人信息

姓  名: 颜晓红 性  別: 导师类型: 博士生导师
技术职称: 教授 电子邮箱: yanxh@njupt.edu.cn
学术型博士招生学科: (080901)物理电子学,(070200)物理学
学术型硕士招生学科: (080901)物理电子学,(080300)光学工程,(070200)物理学
专业型硕士招生类别(领域): (085400)电子信息
photo

个人简介:

颜晓红,湖南衡阳人。1986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曾以访问教授身份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理论物理中心(CPT)合作科研。1995年任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数字农业装备(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创新分中心主任。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教改项目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纳米物理学》国防特色专著1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一套。在Nat. Catal.、Nat. Commun.、Phys. Rep.、Phys.Rev. Lett。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5项。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学术研究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574266, “三元范德华铁电材料及其光场调控研究”,2026.1-2029.12,在研,主持。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A1405200, 微波腔与超导人工原子和固体元激发强耦合体系的物态调控,2022.1-2027.12,在研,子课题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174158磁子与光子强耦合的非线性理论 2022-01-012025-12-31,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专项项目, 12442063, 人工智能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研讨会, 2025-01-01 至 2025-07-31, 8万元, 已结题, 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750112新型二维材料与范德华层状异质结构的等离激元特性研究2018-012020-12,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51651202宽光谱叠层转光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2017-012017-12,已结题,主持。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374162复杂磁序与关联系统的电子输运性质及计算方法研究 2014-01-012017-12-31,已结题,主持。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032002提高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的高效减反转光共混材料研究 2011-01-012014-12-31,已结题,主持。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874089耦合量子结构的电子相干输运及其调控研究 2009-01-012011-12-31,已结题,主持。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674070无机纳米管的量子尺寸效应 2007-01-012009-12-31,已结题,主持。

 

教学研究课题:

1.国家教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科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整体优化,已结题,主持

2.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从高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效果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制度建设,已结题,主持

3.国务院学位办委托的第二批国外著名高校办学状况调查项目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分课题,已结题,主持

 表彰/奖励:

1.     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 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     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0年)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     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5.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方向包括: 

1. 纳功能器件及物理 

2. 光电子材料及应用 

3. 发光材料及其光谱学 

4. 光学功能材料及其新能源应用 

主要成果简介: 先后主持国家教改课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等教育教学研究,主编出版《工科物理教程》教材一套,主审出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学》一套,获200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一项。所指导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 长期从事量子输运与量子调控、新能源电池材料、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凝聚态理论等的研究。先后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在Phys. Rev.、Appl. Phys. Lett.、J. Mater. Chem.、Opt.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140余篇,其中40余篇在影响因子大于3.0的著名国际刊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基础类)三等奖各1项(排名均为第一);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公开2项;出版“十一五”国防特色专著《纳米物理学》一部。